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创新与坚守:“长江文明馆”新期待

2018-05-19作者:龚良

分享到:

创新与坚守:“长江文明馆”新期待

龚良

南京博物院院长  

 

在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展厅,前言中这样写道:“长江向东流,宛如巨龙穿越江苏,昂首奔向东海……这片古老神奇的热土,遍布着丰厚的历史遗产,承载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其所流经的地域,无不以她为荣。当武汉传来建设“长江文明馆”的消息,沿岸各省包括江苏的同行与公众,充满期待。

 

一、认识“长江文明馆”

当吴宏堂馆长命题,让我为长江文明馆写几句的时候,我努力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信息。简单梳理一下认识,感觉“长江文明馆”的建设期望高,但周期短;展览展示多,但藏品少;功能定位多,但空间少。她是“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主题馆;是“收藏、研究、展示长江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公益文化机构”;展出内容以“长江之歌,文明之旅”为主题;有展览展示、文化交流、文明传承和产业提升“四大功能定位”;由主题序厅、自然厅、人文厅、展望厅、体验厅、临时展厅以及学术交流中心“7部分组成”;“填补了湖北没有自然博物馆的空白,填补了全国没有以大河流域为主题博物馆的空白”;临展厅“以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文物精品作为第一个展览”等值得期待。

当以上信息叠加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既为长江文明馆管理者的担当自豪,又为他们展示“长江文明”的创意创举高兴。“一座文明馆,半部中国史”,能有勇气创新展示“长江文明”,对公众是一种全新体验,对同行也会有极大启示。

在我看来,长江文明馆既是一个博物馆,又是自然馆、科技馆和生态馆,还是一个由研究、交流支撑展览展示的文化机构。但如果把这些功能集合在一起,它更符合一个当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概念,因为它收藏展示的是“长江流域的文明”,或直接称之为“长江文明”。主办者将其为公众服务的内容分为四大部分:走进长江、感知文明、展望未来、体验时空变换的长江,加上临展厅的青铜器展和非遗展,这些展示内容、手段和目的,符合2007年8月国际博协维也纳大会对博物馆定义的调整:“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二、创新的办馆理念

当我们将“长江文明馆”理解为一个新型的、极具创造力的“博物馆”的时候,我内心对她充满期待。

每个博物馆都应有明确的定位。我所服务的南京博物院,在刚完成的改扩建工程中,以“一院六馆”为架构,以服务公众和科学研究为工作的两极,根据自身藏品特点,致力于将“综合性博物馆”的效能最大化。“历史馆”呈现古代江苏发展轨迹,反映江苏地域文化;“特展馆”专题展示宫廷文物精华,定期更换国内外交流展;“艺术馆”按照艺术品分类设历代绘画、书法、雕塑等专题陈列,同时设名人专馆;“民国馆”以民国一条街,活态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生活风情;“非遗馆”邀请传承人现场展演展示非遗项目,搭建传统空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以数字展示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奉献给观众的不仅是文物和展览,还是置身于以江苏区域文化为主的、众多主题组成的历史艺术殿堂和文化休闲场所。

就长江文明馆而言,它应当展示长江过去的历史见证和今天的发展成就,要有自己的发展定位,培养良好的观众参观体验,特别是要预留展览展示空间或发展空间。因为探索“长江文明”可以说是一项长期任务,积累和创新将是永远的主题。

真实又好玩的博物馆,似乎可以作为长江文明馆的发展目标。“真”是要体现展览展示的科学性,展示方法可以多样,但要有明确的依据和严谨的考证,不可因藏品缺乏而臆想和推断。“实”是要通过长期的实实在在的藏品征集和创意设计,寻找藏品之间的关系,创新活态展示的方式,做出让公众有“踏实”感受的文化产品,包括展览、展演和文化创意产品。“好玩”就是要让观众感到有趣、有吸引力,受到的是“自愿式”教育。日本九州博物馆前馆长三轮嘉六的“好玩的博物馆才是好的博物馆”,道出了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核心。

在这样的目标下,如何展示大河流域文明,是长江文明馆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吴宏堂说:“我希望民众看完展览之后,能够记住长江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是最美丽的大河;生活在这个流域内的人们很幸福;不断创造的长江文明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理解“长江”、“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又繁复的问题,而要将它很好地展示在区区1万多平米的空间内,则极具难度。当我们想诠释某一地域“文明”与“文化”时,总会感觉包罗万象,难以下手,“长江”如此,“长江文明”更是如此。唯有创新,才能“生生不息”。

 

三、坚守公益属性和公众利益

当“长江文明馆”定位“公益性文化机构”或“博物馆”的时候,首先要牢记的是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

当前,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也带来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要求,长江文明馆建设也是题中之义。因为它应当是展示文明、传统和艺术的地方,反映的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去和今天,展示的是文物、标本、科技成果、当代艺术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发展的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切,都围绕的是坚守公益属性和公众利益。其中,展览的观赏性与公众教育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文创产业发展与坚持博物馆的非盈利性质的关系,在经济效益压力下社会效益第一原则的坚守等,将成为包括长江文明馆在内的中国博物馆探索的重要内容。

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强化个性特色与公众喜爱是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强调区域文明特色,将其建成弘扬文化特色与历史传统的有益场所,将展览与传统文化教育、乡土教育结合起来;二是强调建筑空间特色,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标识,地域文明的窗口;三是强调文化环境特色,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与人居环境、市民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文化休闲胜地;四是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特色,降低公众进入门槛,扩大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范围,并将其作为一项公共文化政策积极实施。

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统筹考虑、审慎实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空间装饰、展览特色确定、服务设施配套、组织机构微调、人才使用培养等问题,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第一,必须符合公益性要求,即以服务公众、科学研究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也是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前提。第二,行业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应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为动力,与长江研究的科教部门协作,开展业务和管理工作。第三,应强化博物馆管理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既要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争取政府、行业更多的投入,又要创造更多的收入渠道,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而最终目标,是创造更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空间,创造更多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特别是展览),创造更好的博物馆文化环境,创造更好的博物馆文化服务。

 

四、结语:期待与祝愿

回顾中国博物馆展览的历史,涉及“长江文明”的展览主要有两个,一是1989年9月,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基本陈列“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一是2008年7月,长江沿线15家博物馆,撷取199件珍贵文物,联合赴京举办的“长江文明展”。前者从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史的角度反映地域光辉历程,根据当时南博陈列室建筑面积、空间特点,从“历史的创造者”、“古代文明之光”、“向近代文明过渡”三个部分,突出长江下游历史的发展脉络,又兼顾中国物质文化史的深化规律;后者是中国博物馆界首次用展览的形式集中向国内外观众展示长江文明,正如展览序所言:“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太平洋之间,大自然划出一条美妙壮丽的连线,那就是世界第三大河、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长江是东方人类的摇篮。今天,它依然是世界上养育人口最多的大河。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推动着中华文明走向更高的文明境地。”

今天,期待中的长江文明馆应该是一个极真实的文明馆,览六千里长江文化,映五千年中华文明;应该是一个极好玩的博物馆,自然与人文结合,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交汇,文化与旅游携手;应该是一个超动态的科技馆,多眷顾自然的旖旎,多展示科技的奇妙;应该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创新型博物馆,多坚守公益属性,多服务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