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追迹长江文明 | 石家河遗址

2018-10-01作者:本站编辑

分享到:

64年前

一个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意外掘得它

在它被发现后

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

揭开了面纱

它与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陕西石峁遗址

被学术界列为中华文明的见证

它就是

 ——石家河遗址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是一处由40多处遗址组成、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同时也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近年来,围绕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丰富了人们对遗址聚落规模、等级、墓葬等方面的认识,基本确立了石家河遗址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该遗址也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图一:石家河遗址

 

千余年的延续

从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石家河遗址群的兴衰历经了四个考古学文化期,即油子岭文化期(距今5900-5100年)、屈家岭文化期(距今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期(距今4500-4200年)和后石家河文化期(距今4200-4000年),遗址跨越了千余年历史。

 

1、油子岭文化期

此阶段的遗址发现较少,以谭家岭遗址下层为代表。从出土陶器特征来看,主要以红陶和黑陶为主,器形包括鼎、罐、碗、豆、盘、簋、器盖等,另有特色鲜明的彩陶碗,在器身与器底均施彩。

△图二:石家河遗址油子岭文化期典型陶器

 2、屈家岭文化期

此阶段的遗址数量有所增加,以天门谭家岭、邓家湾、肖家屋脊、罗家柏岭等遗址为代表,该期遗址的出土陶器延续了油子岭时期的基本特征,也有相应的变化。陶器主要器形有矮柱足罐形鼎、宽扁足盆形鼎、壶形器、高圈足杯和特色鲜明的双腹器(双腹鼎、双腹碗、双腹豆等)、器盖等,彩陶方面,薄如蛋壳的彩陶杯以及大量的彩陶纺轮极具特色。

△图三:石家河遗址屈家岭文化期典型陶器

3、 石家河文化期

此阶段的遗址数量达到顶峰,几乎遍布整个遗址群。该期的文化特征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纹饰方面流行篮纹,器形方面新出现了陶鬶、厚胎红陶杯、红陶缸、喇叭形刻槽盆等,陶器数量增多。

△图四:石家河遗址石家河文化期典型陶器

 4、后石家河文化期

此阶段遗址数量急剧下降,陶器已失去了石家河文化的共性特征,文化逐渐走向凋敝。出土陶器以粗圈足盘、浅盘细高圈足豆、矮直领鼓腹罐、袋足鬶、管流盉为基本器类组合。墓葬方面,还新出现大量随葬玉器的瓮棺葬,应是受外部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

△图五:石家河遗址后石家河文化期典型陶器
△图六:后石家河文化瓮棺葬

区域文明中心的形成

从目前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情况来看,石家河遗址群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特点。早在油子岭文化期,位于遗址中心高地的谭家岭古城开始形成。到了屈家岭文化期,除了谭家岭古城外,在周围还新出现了邓家湾、肖家屋脊、罗家柏岭等遗址,聚落初具规模。石家河文化期,遗址的聚落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古城横空出世,以石家河古城为核心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石家河遗址聚落群开始形成。

△图七:石家河遗址聚落群

此时的石家河遗址群,已出现明显的聚落等级分化,“中心聚落—附属聚落”的辐射式聚落格局已形成。一项围绕石家河遗址进行的全覆盖式调查结果显示,此时期在石家河城外西北部的河边和东南部山脚下还有二十余处面积在数万平方米左右的小遗址,它们之间的距离多在1公里以内,应当是与石家河城有密切联系的反映。

在中心聚落内部,还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居住、生产与祭祀活动均有特定区域。如谭家岭主要作为居住区,三房湾作为陶器生产区,印信台作为祭祀区等。此阶段社会分工与等级分化已十分明显,蕴含文明信息的大型建筑、祭祀场地、刻划符号均揭示了社会走向文明化的步伐。

△图九:三房湾地面上的红陶杯
△图十:印信台套缸祭祀遗迹

 石家河遗址无论从遗址规模、大型生产场地、高等级祭祀遗迹、出土遗物的规格与丰富程度来看均是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遗址中所罕见的,这些信息都昭示着石家河遗址的文化中心地位。

PS:石家河古城是中国目前已被确认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附属地点之多,分布面积之广,在同时期遗址中罕见,具有稀有性、独特性和典型意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类发展进步的宝贵文化遗产。